今天是:
学校首页 | 校园门户 | 办事大厅 | 邮件系统 | 图 书 馆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博士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林学博士学位点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2-09-24 15:53:48  点击量:


0907

一、学科简介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6年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该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现有成员100余人,其中正高占40%,副高占35%,博士比例达91%。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浙江省特级教授、省千人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8人。学科下设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5个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区域林业与环境发展战略需求,围绕亚热带森林特色与优势树种,在森林碳汇、竹林、珍贵树种、南方特色干果和森林药材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学科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111”引智基地、国家级林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天目山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有24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8项,科研项目到账经费3.85亿元;发表学术论文9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14篇;主持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林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建成“森林经理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浙江林业产值连续位居全国前列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两美浙江”和“森林浙江”建设为目标,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创建了“碳汇绿祖国”特色品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亚、非、拉竹子分布区竹林碳汇项目开发和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形成了“一根科技竹”,打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样板;结出了“两颗富民果”,创建了山区精准扶贫的浙江经验。学科团队长期致力于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经济林团队获得“中国最美科技人”称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做了专题报道;铁皮石斛团队打造的“一株仙草的扶贫传奇”,列入了科技部20个重点扶贫案例;2018年度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表彰;2019年度被授予“2019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强烈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培养目标

学科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为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道德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竹业相关的高端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与高层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热爱林业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和潜心钻研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广学博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掌握自己所在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学科的前沿问题等;具有较强林学学科领域的知识生产、技术创新、产业创意能力;能够独立地、创新性地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在学术上有创新见解或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林学领域内的外文资料,具备外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表达的能力。

4.熟悉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法规,能够对学术研究中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的创新性做出科学判断,能够对自己和他人已有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做出客观真实的鉴别和评价。

三、研究方向

学科方向

研究内容

林木遗传育种

(090701)

重点开展亚热带重要树种的育种资源保育与评价,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挖掘与分子辅助育种,优异种质的聚合创制研究。

森林培育学

(090702)

重点开展特色经济林、南方珍贵树种等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森林保护学

(090703)

重点开展林业重要病虫害生物互作及致病机制、重大有害生物成灾规律及绿色防控、林用生物农药新产品开发及精准使用技术研究。

森林经理学

(090704)

重点开展森林固碳增汇与监测、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技术、森林资源遥感监测与信息技术、森林及其环境评价与规划设计等领域研究。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90705)

重点开展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领域研究。

竹林培育

(090706)

重点开展竹子生长发育丶笋材品质调控与竹林生产力提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090707)

重点开展珍稀濒危物种保育、植物系统进化与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与监测等领域的研究。

四、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7年。最长学习年限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总学分不低于16分,其中实践和学术活动6学分。外国留学博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与国内博士研究生一致,其公共必修课程为:中国概况2学分,汉语基础3学分。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应补修至少2门本学科硕士生必修课程,并通过考试,不计算学分。

类别

代码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开课

学院*

备注

MK60201

公共必修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1

考试

马克思学院


LS60201

外文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

32

2

1

考试

林生院


GJ60202

中国概况(博士)

48

3

1

考试

国教学院

留学生

GJ60201

综合汉语(博士)

64

4

1

考试

国教学院

留学生

LS60401

专业必修课

森林培育学专题

32

2

1

考试

林生院

至少任选2门

LS60402

经济竹类资源与利用专题

32

2

2

考试

林生院

LS60403

林木育种学专题

32

2

1

考试

林生院

LS60404

林木分子遗传学专题

32

2

1

考试

林生院

HZ60401

森林经理前沿理论与方法

16

1

1

考试

环资院

HZ60402

森林资源监测新技术

16

1

1

考试

环资院

LS60405

高级森林病理学专题

32

2

1

考试

林生院

LS60406

高级森林昆虫学专题

32

2

1

考试

林生院

LS60407

森林药材研究专题

32

2

1

考试

林生院

LS60408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森林康养)专题

32

2

1

考试

林生院

非学位课

MK70301

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16

1

1

考查

马克思学院

必选

LS70501

专业选修课

经济林学专题

16

1

1

考查

林生院

任选

LS70502

竹子遗传改良专题

16

1

1

考查

林生院

LS70503

高级植物分子生物学专题

32

2

1

考查

林生院

LS70504

竹林培育专题

16

1

1

考查

林生院

HZ70501

森林结构调控与质量提升

16

1

1

考查

环资院

HZ70502

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专题

16

1

1

考查

环资院

HZ70503

森林碳循环遥感基础与应用

16

1

1

考查

环资院

HZ70504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信息化管理

16

1

1

考查

环资院

LS70505

分子植物病理学

16

1

1

考查

林生院

LS70506

高级昆虫生理生化

16

1

1

考查

林生院

LS70507

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

16

1

1

考查

林生院

LS70508

林用绿色农药专题

16

1

1

考查

林生院

LS70509

表观遗传学专题

32

2

1

考查

林生院

LS70510

植物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学前沿

16

1

2

考查

林生院

LS70515

植物细胞生物学前沿

32

2

2

考查

林生院

LS70512

进化生物学

32

2

2

考查

林生院

LS70513

植物学研究前沿(博士)

16

1

2

考查

林生院

LS70514

植物细胞与基因工程专题

32

2

1

考试

林生院


跨学科

选修课

可根据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其它学科博士生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程


补修

课程

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相关课程

必修环节

LS80601


学术活动和实践教育

-

6

1-5

考查

林生院

必选


学业综合考试

-

-

2

考查

林生院


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

-

2

考查

林生院


中期考核

-

-

3

考查

林生院

























































六、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指导为主,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的培养模式。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指导小组成员协助指导。指导小组成员一般4-5人,且须具有高级职称。重点以科学研究为主,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2.课程学习。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先进教学手段与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的新型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知识传播的创新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实效性;鼓励学生基于模块化知识单元基础的跨学科选修课程,充分吸收和应用最新的知识成果,促进知识传授的开放融合,提高知识传播的有效性;教学实践结合产业调研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社会认知,建立“问题导向”型的高效学习机制;组织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动向,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突显学习的前沿性。

3.科学研究。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注重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教育资源要素在博士人才科学研究中优化共享,培养具备“新知识、新技术和强烈创新意识”的博士研究生,具有独立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的能力,明确所研究课题的重难点,能够实施和完成研究计划。论证严密,实验方法先进,数据详实,研究结果可靠,并能形成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能够围绕一个主攻方向有计划、分阶段地完成有一定难度的系列研究工作。能够完成导师布置的其他研究任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富于科学勇气和学术敏感性,敢于向有重要意义的难题挑战;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形成高效、合理的研究队伍,并在其中起到科研骨干的作用;学术兴趣广泛,善于学习、吸收并综合各方面的知识;表达能力较强,能够最终将自己独立的发现与创造性总结出来,形成让同行专家乃至更广泛的范围理解的研究成果。

七、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组)应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情况以及本人承担的在研课题,指导研究生做好培养计划的网上制定。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须在入学后两个月内完成,包括学习的课程、学时、学分等的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包括对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文献阅读与材料准备、论文开题、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环节作出具体安排,应在开题报告论证之前完成。培养计划由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执行。

八、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所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拟采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技术手段或实验条件、工作进度、预期成果等。开题报告应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完成,并由专家组和导师(组)评议审核。导师(组)和专家组应对开题报告严格把关,加强对学位论文的指导和监督。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以修改后再次开题,三次开题不通过者,按退学处理。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其研究方向与主要内容应该与开题报告基本一致,如论文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有较大改动,必须在规定期限内重新开题。

九、学术活动和实践教育

学科将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并请相关专家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组织或参加学科组织的学术研讨,至少在培养期内进行不少于5次的学术研讨主题报告;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2次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并至少有1次提交会议相关学术论文或做大会学术报告;须及时结合本人开展的科学研究,到国(境)内外高水平学校及科研院所学习交流,累计时间不少于3个月。学术活动作为每一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时间跨度为5个学期,每次学术活动结束后,研究生需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活动总结,在学位申请资格审查前,由学科组织的考核小组进行考核,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给出考核结果,考核合格后计4学分。

博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科研课题参加调研或生产劳动等实践工作,工作量约为120学时或20个工作日;博士研究生须协助导师(组)开展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的各类教学活动,考评方式采用综合试讲。实践活动结束后,博士研究生须填写“浙江农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工作记录表”,撰写完成至少5000字的实践报告。考核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末,通过考核后计2学分。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1年及以上的在职研究生或在社会上工作2年及以上的研究生原则上可免修实践环节(需开具有效证明)。

十、考核方式

1.课程学习考核。博士研究生完成的课程学分必须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公共课以笔试为主;专业选修课采用笔试和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专题报告要求达到正式期刊论文的水平。

2.学业综合水平考试。学业综合水平考试包括学科综合知识测试和实践能力考核两部分,主要考察博士生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个人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安排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

3.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包含博士研究生综合水平考核和学位论文进展检查,在博士生入学后第五学期末进行。全面考核其跨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状况。中期考核不合格者,终止培养。

4.毕业考核。毕业前由博士研究生导师(组)、学科、学院对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工作情况、实践环节及学术交流活动做出综合评价,按一定比例评选出“优秀毕业博士研究生”。

十一、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论文撰写及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要求选题重要、方法科学、计算正确、数据可靠、分析严谨、概念清楚、结构合理、图表清晰、文句简练、成果突出等;提出的基本论点、结论或建议,应在学术水平上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创新性的见解,取得显著的成绩;能体现博士研究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独立从事创新性学术研究的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博士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2年。涉密学位论文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学校有关保密规定。

2学位论文预答辩

博士生学位论文评阅全部采用校外匿名送审的方式。论文需通过学院组织的预答辩、学术不端检测后方可送审,送审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个月,博士研究生须主动申请预答辩并提交学位论文且相似度不得超过25%,学位点应组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审查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对达不到学位论文要求的,应建议进行修改并延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十二、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及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培养环节要求及学位论文撰写并通过预答辩后,按照《浙江农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办法》组织学位论文盲审、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博士研究生应根据评审和答辩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形成正式学位论文,提交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达到博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农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条件详见《浙江农林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林学)》。



附表:

一、学院学术评定委员会审核意见:




应出席______名委员,实到______委员,其中同意通过人才培养方案______人,不同意______ 人,弃权______ 人。


学院学术委员会(签名):


年 月 日





上一条: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学位点人才培养方案



【关闭本页】


友情链接 教育部 | 科学技术部 | 自然资源部 | 生态环境部 | 浙江省教育厅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7号学院楼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40889 传真:0571-63740889 邮箱:hjkj@zafu.edu.cn
COPYRIGHT © 2019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ET.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