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校首页 | 校园门户 | 办事大厅 | 邮件系统 | 图 书 馆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博士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学位点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3-09-20 16:30:07  点击量:


0903

一、学科简介

浙江农林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组建于1958年,2002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9年和2011年连续2次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16年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2005年获“土壤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获“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术硕士点和“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硕士点,2018年获“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点,具备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经过60余年的发展,学科形成了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学和土壤碳汇与气候变化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农林业土壤与环境研究领域具备较强的研究实力和鲜明的研究特色。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50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47人;其中入选国家专项人才计划教授2人,浙江省专项人才计划入选者等省级人才7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学科建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共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等8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近2400 m2,仪器设备总值超5500万元。近五年,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36项,到位科研经费1.1亿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6项。

二、培养目标

学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道德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问题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与推广和高层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具体要求:

(1)具有爱国敬业、学风端正、勇于探索、务实进取的品德和风貌,具有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和潜心钻研的奋斗精神,同时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洞悉本学科领域前沿及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能够独立、创新地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在学术上有创新性见解和创造性的成果。

(3)掌握并运用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的野外调查、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分析方法进行试验方案设计和研究工作,熟练掌握所在学科方向的专项实验分析技能。

(4)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能独立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

(5)广学博识,熟悉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能够对学术研究中的研究过程与成果的创新性做出科学判断和客观真实的评价。

三、研究方向

学科方向

研究内容

土壤学

(090301)

重点围绕土壤碳氮磷硫等元素循环过程、微生物群落演变及调控等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碳氮等元素转化、土壤质量因子的相互关系,研发改良经济林与农田土壤质量退化的关键技术。

植物营养学

(090302)

重点围绕植物营养特性及其与水、肥的耦合生理响应机制,开展农产品安全调控、土壤环境修复等研究领域,构建科学施肥体系和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体系,研发土壤-生物调理技术。

农业环境保护

(090303)

重点围绕农林生态系统面源污染控制、污染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领域、农林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生物有机肥关键技术开展研究;研发农林生态系统面源污染物再利用与养分需求耦合关键技术,为农林业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高值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土地资源学

(090304)

重点围绕土地资源信息化管控、土地利用分类变化监测及规划利用,构建农林产区地-空耦合空间分析技术方法,研建农林土地资源数据库技术,为土地资源保护和生态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碳汇与气候变化

(0903Z3)

重点围绕土壤碳汇与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研究;构建了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稳产高产-生态系统健康相结合的技术体系,为农林生态治理、气候变化应和双碳战略实现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四、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7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含硕士在读时间)基本修业年限为6年,弹性学制5-7年。直博生基本学制5年,最长学习年限7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时间)期满未毕业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提前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论文工作者,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可申请提前答辩,但最多只能提前1年;因特殊情况需延长学习年限者,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相关部门批准,可适当延期,但在校学习最长修业年限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含硕士在读时间)均为7年。申请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录取当年的秋季正式注册博士学籍,硕士学籍同步取消。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采取导师指导为主,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的模式。当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高级职称专家协助指导。

2.课程学习

鼓励学生基于模块化知识单元为基础的跨学科选修课程,充分吸收和应用最新的知识成果,通过教学实践结合产业调研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社会认知,建立“问题导向”型的高效学习机制;组织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动向,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领略研究领域的前沿性。

3.科学研究

注重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教育资源要素在博士人才科学研究中优化共享,培养具备“新知识、新技术和强烈创新意识”的博士研究生,具有独立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的能力,明确所研究课题的重难点,能够实施和完成研究计划,并能完成论证严谨、实验方法先进、数据详实、研究结果可靠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六、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培养计划制定由学位点统一组织培训,导师(组)应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研究生的个人情况以及导师研究方向和所承担的在研课题,指导研究生做好培养计划的制定,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学生专业背景可增加补修课程,需由学科审核,报学院、研究生院备案。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须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完成,包括学习的课程、学时、学分等的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包括对论文研究内容、文献阅读、开题计划、论文研究与撰写和答辩环节作出具体安排。培养计划应在开题报告论证之前完成,由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执行。

七、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低于16分,其中公共课5学分、专业课8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外国留学博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与国内博士研究生一致,其公共必修课程为:中国概况2学分,汉语基础3学分。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应补修至少2门本学科硕士生必修课程,并通过考试,不计算学分。

1

代码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开课

学院*

备注

学位课

MK60201

公共必修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1

考试

马克思学院


HZ60201

外文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

32

2

2

考核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中国概况

32

2

1

考试


留学生


汉语基础

64

3

1

考试


留学生

HZ60405

专业必修课

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前沿

40

2.5

1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HZ60404

植物营养与资源利用

40

2.5

2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非学位课

MK70301

公共选修课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16

1

1

考查

马克思学院

必选

HZ70507

专业选修课

土水污染生态修复

32

2

1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至少任选2门

HZ70508

土壤与全球变化

32

2

1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HZ70509

环境与资源地统计学

32

2

1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HZ70513

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前沿

32

2

1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HZ70511

环境生态专题

32

2

1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HZ70512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32

2

1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C1402091

补修课

植物营养学

56

0

1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C1402084

土壤学A

56

0

1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C1402074

土壤、植物与环境分析I

68

0

1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必修环节

HZ30605

必修环节(3学分)

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3-4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HZ30606

中期考核(含学业综合考试)



5-6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HZ80601

学术活动和实践教育


3

1-5

考查

环资学院、碳中和学院









































注:1.开课学院用简称,详见附件研究生课程编码规则。

八、学术活动、实践教育

1、学术活动(2学分)

学术活动包括学科、专业或导师组织的学术活动,或者是其他学术会议报告和讲座。每学期参加学术研讨与报告不少于3次(其中研究生本人汇报不少于1次),累计不少于15次。

参加学术活动是提高研究生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重要方式,学术活动包括做学术报告和听学术报告。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外文学术报告每场计2学分;参加全国性一级学会、分会或省级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每场计1学分;在全校或学院作学术报告每场计0.5学分;听学术报告每场计0.1学分;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联合培养半年以上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视为考核合格。

2、实践教育(1学分)

博士研究生实践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由导师(组)负责指导和考核,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产业实践)。其中科研实践为必修环节,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产业实践)任选,至少选择其一项。科研实践考核通过计1学分,教学实践或管理实践或社会实践考核通过计1学分。

(1)科研实践一般应聘为助研,导师或导师小组负责聘任,研究生参加导师或指导小组教师科研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等,由导师负责出具证明进行考核;

(2)教学实践一般应聘为助教,协助指导教师或本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本科生教学、实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等,由指导教师或本学科专业任课教师考核;

(3)管理实践一般聘为助管,担任校内管理部门工作助手,完成一篇及以上心得体会,由聘用部门出具证明进行考核;

(4)社会实践(产业实践)一般为志愿服务、课题(产业)调查研究等,内容需与本专业或者论文研究方向相关,撰写一篇及以上调查报告,由参加社会实践主办部门出具证明进行考核。

九、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开题由导师(组)组织安排,时间原则上安排在第三学期或者第四学期进行,具体要求按学校研究生开题报告实施办法执行。博士生应在开题报告评审会前根据开题内容填写开题报告申请表。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

1.选题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

2.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

4.创新点和预期创造性成果。

5.研究计划、前期准备、保障措施、经费预算及来源。

6.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办法。

7.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资料目录。

开题报告论证专家组成员不少于5人,校外专家至少1人(尽量为正高级职称)。导师(组)和专家组应对开题报告严格把关,对报告人所选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并就课题的研究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专家组应作出是否通过开题报告的决议,并指定专人对开题报告进行记录。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以修改后再次开题,三次开题不通过者,按退学处理。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其研究方向与主要内容应该与开题报告基本一致,如论文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有较大改动,必须重新开题。

十、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根据博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检查其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和帮助博士研究生发现并解决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或者第六学期完成。中期考核由博士生导师(组)组织安排,成员不少于5人(尽量为正高级职称)。中期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答辩阶段,须在半年内参加二次考核,二次考核不合格者,终止培养。具体考核内容及要求如下:

1.品德作风考核

博士生作品德作风、学术道德、纪律等方面的总结,并完成自评。导师结合博士生的平时思想政治表现、学业和科研情况写出综合评语。

2.课程学习情况

核查博士生课程学习情况。中期考核前未修完所要求的课程学分者,需说明下一步修课计划。

3.学业综合水平测试

学业综合水平考试包括学科综合知识测试和实践能力考核两部分,主要考察博士生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掌握情况,个人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

(1)学院成立学业综合水平考试小组,由学业综合水平考试小组出试卷。所有完成课程学习的博士研究生参加学业综合水平考试。结束后一周内,学院应把考试记录、成绩和综合评语送至研究生院审核后,由学院存入博士生个人档案。

(2)学业综合水平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博士生,可申请2次补考,2次补考仍未合格者,可以终止培养,由学院应提出具体意见,经分管校领导审核、批准后执行。

4.学位论文研究进展考核

论文进展汇报由导师(组)负责组织,博士生做论文进展汇报,主要汇报内容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进展,已取得的成果,预期达到的目标和创新点等。

十一、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审流程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和导师团队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生学位论文评阅全部采用校外匿名送审的方式。

1论文撰写及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选题重要、方法科学、数据可靠、分析严谨、概念清楚、结构合理、图表清晰、文句简练、成果突出等;提出的基本论点、结论或建议,应在学术水平上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创新性的见解,取得显著的成绩;能体现博士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独立从事创新性学术研究的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博士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3年。涉密学位论文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单位和学校有关保密规定。

2学位论文预答辩

研究生完成研究工作后,写出系统而规范的学位论文,送导师及指导小组审阅,修改定稿后进行预答辩。预答辩由导师(组)负责组织,自行组织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审查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对论文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导师(组)必须作出预答辩是否通过的明确结论。对达不到学位论文要求的,应建议进行修改并延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3.论文送审

博士生学位论文通过预答辩和学术不端检测后方可进入论文送审阶段。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1个月,博士研究生须主动申请并提交相似度不得超过15%的学位论文,论文送审按照《浙江农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办法》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校外评审专家应具有正高职称的同行专家,原则上不少于5人。论文评审结果需达到四个优良1个合格以上,才能进入正式答辩环节,否则取消本次学位申请资格。

4.正式答辩

由学科组邀请5-7名答辩专家(人数为奇数),其中校外专家1名以上,博士生导师应占半数以上,答辩主席须由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正高职称校外专家担任。导师参与答辩会,但不作为答辩委员。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答辩委员会会议,组织讨论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事宜,对答辩情况进行书面评价并宣布答辩结果。答辩委员会设秘书1人,答辩秘书(应具有博士学位)由学科统一安排,主要任务是协助主席组织论文答辩,组织和处理有关答辩事宜。答辩采用报告及即席答辩制,以学术报告交流会形式进行,鼓励研究生运用先进的报告手段。学位论文质量由答辩委员会进行评议,并着重指出其创新之处。最后,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表决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到会委员2/3及以上同意方可通过并建议授予学位。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两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组织答辩一次。

博士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如下:

1.学科/学位点负责人介绍答辩委员会组成,提议答辩委员会主席人选。

2.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会议。

3.指导教师简要介绍答辩人的简历、学业成绩、科研、论文完成情况及在校期间的表现、资格审查结果等。

4.答辩人汇报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不超过60分钟。

5.答辩委员会专家提问,答辩人作答。

6.评议。答辩人及列席会议人员退席。答辩委员会召开内部会议,秘书宣读评阅人学术评语,答辩委员会对论文及论文答辩情况进行评议,形成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宣读评议结果。答辩人及列席会议人员回到会场,答辩委员会主席向答辩人及列席会议人员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和表决结果。

十二、毕业与博士学位授予

1、学术成果要求

在读期间以浙江农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公开发表(含录用)或取得与本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学术成果。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时,成果均要求在学位论文相关章节中标注。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方可授予学位:

①以第一作者(不含共一)发表(含录用)二区及以上SCI收录论文1篇及以上。

②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排名前5);或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排名前3,二等奖排名前2,三等奖排名第1)。

③以第一完成人或第二完成人(导师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审定通过的新品种、新农药、新兽药等新产品1项及以上,或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新品种权等,且发表三区SCI论文1篇。

2、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应根据评审和答辩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形成正式学位论文,提交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达到博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博士学位。

答辩委员会认为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虽未达到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而且申请人尚未获得过该学科硕士学位者,可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报学院、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附注说明:

本培养方案是在《浙江农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办法(修订)》的基础上,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学位点的具体情况,经各位博士生导师充分讨论形成,未尽事宜,参照《浙江农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办法(修订)》(浙农林大〔2022〕38号)和学院相关管理规定。本规定从发布之日起实施,由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负责解释。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

2023年5月

附表:

一、学院学术评定委员会审核意见:




应出席______名委员,实到______委员,其中同意通过人才培养方案______人,不同意______人,弃权______人。


学院学术委员会(签名):                  年      月      日



下一条:林学博士学位点人才培养方案



【关闭本页】


友情链接 教育部 | 科学技术部 | 自然资源部 | 生态环境部 | 浙江省教育厅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7号学院楼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40889 传真:0571-63740889 邮箱:hjkj@zafu.edu.cn
COPYRIGHT © 2019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ET.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