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校首页 | 校园门户 | 办事大厅 | 邮件系统 | 图 书 馆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硕士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3-09-20 16:30:35  点击量:


(代码095132

一、学科简介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点(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硕士培养以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现代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等学科为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和植物保护学科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中,通过将农业资源中的土、水、肥、药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体制机制研究,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资源利用和植物保护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点依托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现代农学院的植物保护学两个学科,农业资源利用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为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和浙江省一流学科,现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入选者、151人才计划入选者等省级人才9人。学科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项目90多项,横向项目234多项,近5年科研总经费达8000余万元。学位点以服务我国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与农村基层党政机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广泛合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具体包括耕地质量培育与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肯干、实干、能干”品质的资源利用和植物保护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科技与管理人才。

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科由昆虫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植物病理学3个二级学科组成,建有国家生物农药高效制备国家级工程中心、浙江省农产品品质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8个省部级、国家级科研和教学平台。学科以服务浙江省农林业为目标,坚持“绿色植保”理念,开展农林病虫害预警和治理、农药毒理、抗药性、病虫害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害生物功能基因发掘和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基础及技术开发研究,已在昆虫仿生防控制剂开发与应用、农药生态毒理与绿色防控、白蚁监测与治理、特色作物病害诊断与防治、储粮有害生物治理等取得明显特色和优势,研究成果已获省级及以上科研奖励6项。

二、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的教学、技术推广和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和科学训练,为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相关的行政部门、行业与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养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生态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现代农业人才。

基本要求:(1)要求研究生具有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学风严谨、诚恳务实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2)具有较好的土壤与植物营养学、植物保护学基础理论,能熟练地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及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能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库工作及统计分析,能胜任中、高等学校教学、技术推广及农业发展项目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1、耕地质量培育与提升:围绕耕地质量演变、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管理、土壤污染修复与农产品安全生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养分循环关键过程等方面,开展浙江省耕地土壤质量培育与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在农林土壤肥力诊断、养分高效利用和生物修复与功能调控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事农业秸秆、畜禽粪污、林木废料、污泥、沼液等生物质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环境质量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研究,重点开展废弃物生物质炭化、水热炭制备及其利用、废弃物肥料化、基料化、能源化等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在土壤和水体污染治理环境功能材料和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工艺优化与应用等方面建立了优势。

3、农业(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资源保护为目标,利用“3S”技术融合多种空间分析等手段,系统开展农林土壤和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估、不同生态系统碳储量、碳汇功能及其与土地经营关系、农业生物多样性与有机生态农业等方面研究,在农林碳汇、环境变量空间构建、土水资源的时空格局规划、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建立了优势和特色。

4、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以农业清洁生产为目标,围绕农业农村水体氮磷污染、林地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水体生境受损与生态退化等农业环境问题,开展农林生态系统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水体生境退化机制与生态治理等方面研究,在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径流和养殖废水等农村污水治理、功能材料研发和水生态修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5、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重点围绕大宗粮食作物、浙江省特色果蔬等,开展有害生物发生规律、成灾机制、预测预报等方面研究,开发重要病虫害监测预警、绿色防控、生态治理技术,已在昆虫仿生防控制剂、白蚁监测与防治、植物病害快速诊断与防控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

6、植物检验检疫与生物安全:主要针对入侵植物、害虫等有害生物和转基因植物,开展分类鉴定、生物学及扩散规律、检验检疫方法、转基因植物生态安全等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发植物病虫害检验检疫及防治、外来入侵害虫防控、转基因植物生态风险评估等技术。

7、农药开发管理及安全使用:主要从事生物(绿色)农药开发、农药药理及其复配增效机制、农药生态毒理和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围绕浙江省特色作物安全生产和农药水生毒理的研究,已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生物控制剂,多种农药的水生态毒理机制和农药残留检测等领域,形成优势研究方向。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学分要求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弹性学制3-5年,提前毕业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一般为2学期,并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农业实践研究。

全日制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实践5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外国留学生修读课程及学分要求相同。同等学历或跨专业考取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要求通过课程考试,但不计学分。非学位课由导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的要求以及研究生原有基础、特长共同商定。

未修满规定学分者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训练不少于6个月。

五、课程设置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以专业方向为划分依据,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体系。除公共课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讲授理论课时数原则上不超过2/3,形成理论教学—案例分析—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从事职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利用行业、企业人才资源,聘请行业有影响的高水平管理专家和高级技术专家共建课程教学团队,邀请团队中来自行业的专家进校讲课。

类别

代码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开课

学院*

备注

学位课

MK10201

公共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考试

马克思学院


WF1203

研究生综合英语

32

2

1

考试

文法学院


YJ10220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32

2

1

考试

研究生院


HZ10101

领域主干课

高级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

32

2

1

考试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现代农学院

任选6门,共12或13学分

HZ10102

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与应用

32

2

1

考查

HZ10103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技术进展

32

2

2

考查

HZ10104

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

32

2

1

考查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HZ10105

传播与沟通

32

2

1

考查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现代农学院

NX10161

农业资源及有害生物调查与评价

32

2

2

考查

NX10162

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案例)

32

2

1

考查

现代农学院

NX10163

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案例)

32

2

2

考查

现代农学院

LS20540

高级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48

3

1

考试

林生院

非学位课

MK20201

公共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2

考试

马克思学院

必选

WF1204

研究生学术英语

16

1

2

考查

研究生院

选一门

TJ2301

研究生体育课

16

1

2

考查

体军部

YJ20306

国际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

16

1

2

考查

研究生院

HZ20301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16

1

2

考查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NX20366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专题

16

1

2

考查

现代农学院

HZ20501

专业选修课(至少选2门)

土壤肥力与培育技术

32

2

2

考查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校内、校外专家

HZ20520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法

32

2

2

考查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HZ20521

土壤退化与恢复

32

2

1

考查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HZ20522

肥料资源与养分综合管理

32

2

2

考查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HZ20523

新型肥料研制与应用

32

2

2

考查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HZ20524

农业信息技术

32

2

2

考查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NX20529

植物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32

2

1

考查

现代农学院


NX20562

现代植物保护技术(案例)

32

2

1

考查

现代农学院

校内、校外专家

NX20563

植物病害诊断技术

32

2

2

考查

现代农学院


NX20564

昆虫学研究方法

32

2

2

考查

现代农学院


NX20565

绿色农药研究及应用

32

2

2

考查

现代农学院


HZ20531

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的优秀(案例)

32

2

2

考查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HC1407

高等仪器分析

32

2

1

考查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HZ205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32

2

1

考查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必修环节

HZ30605

必修环节

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不计学分

3

考查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现代农学院


HZ30606

中期考核


不计学分

4

考查


HZ30601

学术活动


1

2-5



HZ30603

专业实践

(实践训练一般不少于6个月)


5

4

考查


补修课

C1402084


土壤学

48

0

1

考试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可选2-3门

C1402091

植物营养学

48

0

2

考试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C1402139

土壤农化分析Ⅰ(需要增加)

80

0

2

考试

环资学院

碳中和学院

C0302043

植物化学保护

52

0

1

考试

现代农学院

C0302022

农业昆虫学

56

0

2

考试

现代农学院

C0302024

农业植物病理学

56

0

2

考试

现代农学院

注:1.开课学院用简称,详见附件课程编码。

六、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基本要求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9-10月进行。在开题报告前,各领域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相关领域文献资料,完成独立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要求不少于5000中文字,中文文献不少于35篇,英文文献不少于15篇,在此基础上开展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一)报告内容

1.选题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

2.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预期研究结果及价值。

5.研究计划、工作准备情况、保障措施、经费预算及来源。

6.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7.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目录。

(二)开题程序及要求

1.研究生应在开题前递交开题报告申请表。

2.一级学科需对各方向研究生的开题内容进行审核,确保研究生选题方向及研究内容符合一级学科人才培养方向。

3.研究生所在学科或导师组应组建不少于5人的开题评审小组,成员应由课题研究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名单需报学院审批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4.评审小组组织开题报告、质询、评价与建议。

5.首次开题实行末位淘汰制,淘汰比例不低于5%。未通过开题评审者,三个月内须修改补充后重新开题。

七、实践环节基本要求

1.基本要求

(1)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5次;每次学术活动结束后,研究生需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活动总结,在学位申请资格审查前,由学科或导师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计1学分。

(2)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内容应与研究领域相关,包括顶岗实践、专业调研、专业实验、教学助理和科研助理等;实践活动结束后需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产业调研报告或实践活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及收获等。

(3)学院于第四学期6月份成立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小组,小组成员由该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关行业或部门的专家5-7人组成,负责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评定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成绩。

(4)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由各依托学科分别落实和实施。实践环节需按照学位点制定的相关实施细则和方案,并由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和联络(详见附件)。

2.实践模式

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1)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承担的应用型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2)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企业的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3)依托省级、校级、学院等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专业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由学院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4)依托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专业课程实践和科技技能训练为主的专业实践。

在学院和导师的统筹安排下,研究生参加上述实践项目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累计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以达到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目标。

3.过程管理

(1)研究生应于第二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浙江农林大学实践研究申请表》,研究生应将申请表及时报所在学院,经学院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践环节。

(2)学院会对研究生实习期间跟踪管理,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实践情况和思想动态,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到高风险作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研究生要按照该单位安全控制标准和流程工作,并按该单位或行业的要求参加特殊保险。

4.预期成效

通过专业实践,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八、中期考核基本要求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4学期6月进行。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包括课程修读、开题报告与实践研究进展、社会实践能力等)和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对中期考核中发现未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研究生,考核小组应报告学院,经学院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核,做延长学习年限处理,考核不合格者,并须在半年内参加二次考核,考核结果认为无法完成学业任务的,应终止培养。

九、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①学位论文必须结构合理、逻辑恰当,且具完整性、系统性和学术性。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声明、目录、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中英文3-5个)、引言、正文、结论、主要参考文献等部分。

②学位论文要求语言凝练、章节分明、编排规范,字数不少于3万字。

③学位论文中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设计、数据和计量单位的表示、专用名称和科学符号的使用等都必须符合国家和授予单位的要求。具体格式参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2)质量要求

①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国民经济建设,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有一定的深度、先进性和工作量。

②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研究生应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建立适当的研究框架、收集必要的数据,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用于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不少于1年。

③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上应做到思路清晰,理论正确,逻辑合理;论据引用正确,数据翔实,文献资料引用应注明出处,论证充分,结论明确,论点应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④学位论文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开发、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的形式表现。

⑤学位论文查重检测重复率要符合学校的相关规定。

(3)学位论文预答辩

①学位论文预答辩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3月份。

②硕士研究生应汇报学位论文的完成情况。

③学位论文预答辩由专家小组进行评议,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给出最终评价结果。如果未通过预答辩,不得进入学位论文送审与答辩环节。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①学位论文送审与答辩时间。学位论文送审时间一般在第6学期4月,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5月底或6月初进行。

②答辩资格申请。通过预答辩的学位论文,在修改完善后,方可进入论文送审环节。研究生向学院和研究生管理部门提出答辩资格申请。对达不到学位论文要求的,取消该次论文送审资格和论文答辩申请资格。

③论文答辩。通过答辩资格审查的学位论文,按规定进行专家评审。学位论文通过专家评审者,按专家合理意见修改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未能通过专家评审者,延期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5-7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还应根据评审和答辩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形成正式学位论文。

十、毕业与学位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及实践研究等环节,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可获得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

在申请学位时,要求获得不低于“《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修订)》”(浙农林大〔2022〕38号)规定的成果。


附:专业实践训练实施方案

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

专业实践训练实施方案

国务院学位办《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农业教指委秘[2017] 26号)(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明确要求,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围绕本领域学位授予要求制定实践训练大纲,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校外实践研究5学分)。根据《培养方案》要求,特制定此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一、实践研究的目的

实践研究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农业资源利用以及植物保护的现状和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深入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使学生成为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为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二、实践训练岗位的类型

实践训练包括专业实践和实践活动两个内容。参加专业实践训练的研究生必须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研究总结报告,填写《浙江农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研究考核表》、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答辩会。学院组织相关学科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反馈意见等,评定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研究成果。经学院考核通过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校团委指导学院分团委对研究生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可取得相应学分。

1.专业实践环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实践环节。专业实践一般在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完成,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环节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承担的应用型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2)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企业的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3)依托省级、校级、学院等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专业实践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由学院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4)依托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专业课程实践和科技技能训练为主的专业实践。

在学院和导师的统筹安排下,研究生参加上述实践项目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累计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以达到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目标。实践研究可在涉农的各级政府的农办、农业局、农机推广总站、林业局以及乡(镇)政府等;或者农(林)业企业、合作社、农场、林场等;或者在实验农场、校院级的实践基地等;以及校外合作导师所在单位、企业和科研单位等。另外,也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的内容要与学位论文相关,或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商讨后进行。分段实践可灵活采用上述各种实践方式,并可将实践研究时间贯穿到第二至第五学期中,完成上述实践训练计5个学分。

2.其他情况

参加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并获奖,可视为同时完成专业实践和实践活动,计5个学分。

三、实践研究岗位申请与考核

1.研究生申请

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第二学期提交《浙江农林大学实践研究申请表》和专业实践学习计划,并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交由学科负责人审核。

2.学科与学院审批

学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核,经学科负责人签字后上交学院,由分管副院长签字确定,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公布。

3.实践研究的考核

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在第五学期完成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填写《浙江农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研究考核表》。由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实习工作小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学习总结报告进行审查。重点考查实践研究的工作量、实践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以及研究生在实践学习期间的综合表现等。实践研究的考核等级分为“优”、“良”、“中等”、“合格”、“不合格”五级。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为合格以上(含)者取得相应学分(5学分),未参加实践环节或实践环节考核不合格者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4.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实践成绩为不及格:

(1)实践学习中未经批准擅自离岗的;

(2)实践工作不认真负责,无正当理由未完成预计任务的;

(3)未按要求提交实践教学计划、实践考核表的;

(4)违反学校或实践单位的规章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

(5)其他不符合实践要求情况者。

四、研究生实践研究几点要求

1.学生必须遵守实践单位的规章制度。

2.研究生应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导师汇报实践研究情况。

3.实践研究期间学生应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人身安全。

4.学生赴校外实践前必须与学院签订相关协议。

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现代农学院

二〇二三年六月




上一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术型硕士学位点人才培养方案

下一条:浙江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关闭本页】


友情链接 教育部 | 科学技术部 | 自然资源部 | 生态环境部 | 浙江省教育厅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7号学院楼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40889 传真:0571-63740889 邮箱:hjkj@zafu.edu.cn
COPYRIGHT © 2019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ET.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