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林业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乡村振兴双赢的创新实践,2022年7月,我校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碳’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临安区太阳镇景村进行杉木人工林碳计量的野外调查实践。
实践团成员刘咏鑫说:“尽管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林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森林面积和蓄积均大幅增加,但由于树种选择不合理,造林投入不足,造林苗木和造林质量差,使得中国森林质量,特别是人工林以及集体和个体所有的林分质量较差,出现大面积的低效林。”
本次实践着眼气候变化与林业碳汇的现实背景,立足杉木人工林速生的基本特性,推动碳计量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构建杉木人工纯林向多重效益森林转变的可行模式。本次实践以太阳镇景村200多亩的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该片林子于2013年造林,在2021年6月和2022年5月分批次进行改造,间伐了小径材杉木,将郁闭度从接近0.9降至0.6,并在林窗区域补植浙江樟、浙江楠等珍贵树种。团队指导教师王懿祥教授对实践团队员们说:“利用我们研发的技术对低效杉木人工林进行间伐后阔叶化改造,有利于促进保留杉木的生长,引进的珍贵阔叶树苗有利于改善林分树种结构,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和碳汇能力,预计碳汇能力将提高15%以上”。
头顶近37℃的烈阳,脚踩近60°的斜坡,我们在行动。结合无人机影像,踏查全林,完成了样地的布设,并对样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编号挂号牌,识别树种、测量胸径和坐标等工作,第一手实地数据的采集完成。杉木尖硬枝叶的刺痛感是清晰的,炎炎烈阳炙烤的灼热感是清晰的,陡坡加表层松脆土壤的滑步感是清晰的,让我们清晰地感受了高温工作者以及野外调查者的艰辛。虽然过程是不易的,但是结果是有意义的,这为科研工作获取了基础数据,为之后的探索和研究奠定基础。
实践团成员周盼说:“我们仍然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构建多重效益森林,升级碳计量和监测手段,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这不仅需要科学研究作为依据,还需要实践来验证。现在的我们正塑造着未来世界的模样,应对气候变化势在必行,‘碳中和’是我们必须创造的世界。我们辛劳的实践是值得的。”